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比亚迪为何能跃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日期:2022-06-17    来源:深圳晚报

国际充换电网

2022
06/17
08:5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比亚迪 新能源车企 新能源汽车

6月10日,随着比亚迪二级市场股价强势上扬,比亚迪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不仅成为首个市值破万亿的中国汽车公司,更是中国企业首次跻身全球车企市值三甲。

与此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1年产销量超过100万辆,成为首个跨入新能源汽车“百万辆俱乐部”的中国品牌。进入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量更是连续数月站上10万大关,领跑业界。

▲比亚迪云轨及云巴。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阻力重重的宏观背景下,比亚迪为何能够逆水行舟不减速、甚至借力产业爆发之势一举跃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梯队?

6月14日,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第二站来到位于深圳坪山区的总部园区,探寻这家制造业龙头企业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e平台3.0。

垂直一体化战略显优势

支撑着这家万亿市值新能源车企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产业发展链条。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多次强调:“比亚迪不只做汽车。”

199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1996年正式进入锂电子电池行业。

2002年,比亚迪成为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电子电池供应商,并正式进入半导体行业,同时开始研发芯片。

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踏上了造车的征程。2004年,比亚迪展出了第一辆电动汽车并在国内参展,在当时燃油车独霸天下的年代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

期望多条腿走路的比亚迪此时意识到,电池可以和汽车强关联,并由此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

与此同时,比亚迪电子业务也一路顺遂、稳步发展,并于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但对比亚迪来说却是丰收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股神沃伦·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比亚迪电动车首次实现了商业化,公司完成了从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布局,全面开启新的新能源产业链。

此后,比亚迪又先后在客车、叉车行业全面布局新能源车,并于2015年正式发布新能源车“全产业链+全市场”战略。为继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公司继而布局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

2018年,比亚迪IGBT4.0正式发布,代表中国电动车行业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至此,比亚迪也掌握了新能源汽车“CPU”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

目前,比亚迪最核心的四大业务板块包括: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板块协同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5%。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亚迪新能源车业务的整体发展过程中,从电池的供应,到芯片的研发,再到新能源整车的生产、制造,以及零部件供应,公司都一直牢牢把握着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现在,比亚迪是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也正因为如此,在全球供应链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芯片荒”及其上游原材料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世界各地车企的时候,比亚迪凭其深耕多年的垂直一体化优势突破重围,脱颖而出,逆势爆发。

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副总经理杜国忠在接受记者团采访时透露:“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中下游都有布局,包括在当前市场极为关注的上游锂矿资源领域也有充分的布局与储备,从而成功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成本控制。”

垂直整合的战略优势显而易见: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解决部分核心零部件供应安全。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和扁平化管理机制更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进比亚迪展厅,一面巨大的“专利墙”引人注目:近十米高、数十米长的灰色墙体上,3000多块专利铭牌密集排布,簇拥着当中的八个大字:“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这正是比亚迪长期以来创新发展、成功突破的核心密码。从逾万项自有专利中精选出来的这3000多项专利技术,体现了公司“技术为王”、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思路,也是他们全产业链稳固、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底气。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经过近20年坚守之后,比亚迪正精彩演绎着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全面爆发。

爆发的动力从何而来?王传福一语揭秘:“公司内部有一个特殊的‘技术鱼池’。”目前,比亚迪的五大核心技术均来自于“技术鱼池”:刀片电池、IGBT芯片、DM-i混动技术、e平台3.0,以及刚刚发布的CTB电池一体化技术。

以DM-i超级混动为例,其是基于超级电混系统,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在架构上,DM-i超级混动以超安全大容量电池和高性能大功率扁线电机为设计基础,主要依靠大功率高效电机进行驱动,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功能是在高效转速区发电,适时直驱,改变了传统混动技术主要依赖发动机、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从而大幅降低了油耗,以及“可油更可电”的使用体验,DM-i超级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里程可达120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

开放合作助力深圳布局全球产业链

2018年,比亚迪首次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这是汽车行业132年发展历史上的首次开发者大会,此次大会也意味着比亚迪一直持续坚守的垂直一体化战略,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从自给自足走向合作共赢。

据了解,公司在核心零部件资源平台建设上,自2018年以来,在项目开发阶段已经引入国内外市场领先的零部件供应商,与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的自主供应零部件产品,形成了内外竞争的开放生态。比亚迪正着力促进内部产品技术创新升级和对外技术输出能力,全方位追求公司汽车供应链零配件品牌的口碑质量,从质量、成本、交付等多维度订制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以及汽车供应链管控制度。

在市场化战略下,比亚迪正开放供应链、打造产业新生态,让核心业务板块拥有独立造血的能力,从而使得各业务之间产生共振效应、促进整车业务的蓬勃发展。

目前,比亚迪动力电池技术已经实现了外供,以及与长安、红旗等国产龙头车企合作。在技术方面,链接领先的行业伙伴,包括与奔驰、丰田、日野等车企的合作。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已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城市,是唯一覆盖欧、美、日、韩等汽车发达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

比亚迪坚持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协作,向全球同行分享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产业链核心技术成果,努力走出一条从自主创新到全面的开放创新之路。

“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作为在深圳诞生的中国品牌,比亚迪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谈及最新出台的深圳“20+8”产业扶持政策,杜国忠表示,比亚迪将发挥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补链、强链、延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助力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抢占先机。

据悉,比亚迪在全球拥有40万名员工,深圳作为全球总部,本地员工数超过10万人。比亚迪在深圳有四大园区,其中,坪山园区是集团全球汽车总部所在地,整车及零部件研发中心,高端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龙岗园区是全球精密制造基地,主要为全球顶级电子客户做精密加工,曾是全球最大的口罩厂,持续把精密制造做大做强;大鹏园区正在结合大鹏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定位,推动工业园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深汕园区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核心承接基地,未来将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板块。

【企业探秘】专利王背后的“技术鱼池”

“比亚迪拥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在多个场合提及“技术鱼池”。

比亚迪坚信:在行业平稳期,管理是第一推动因素;但在行业变革时,技术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每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公司都会努力打通核心技术,通过一次次的创新研发,形成一个越来越丰富的“技术鱼池”,哪怕是当前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的前沿技术,公司也会全力培植,蓄水养鱼。待时机成熟、产业发展到位、市场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捞出一条”。彼时彼刻,原来的闲鱼、小鱼,很可能就成为了遨游大海的鲸鱼、鲨鱼,给公司、给产业带来巨大变革。

凭借着从“技术鱼池”里捞出来的一条条鱼,比亚迪走得稳且快。最新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公司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突破10万辆,累计销售超200万辆新能源车型,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

▲比亚迪混动技术发动机。

从0到100万辆新能源车,比亚迪走了13年;而从100万辆到200万辆,比亚迪仅用了1年,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大爆发。

技术赋能品牌实现“多条腿走路”

在比亚迪展厅,一段正在播放的刀片电池、三元锂电池针刺实验对比视频令记者印象深刻。视频显示,刀片电池在被钢针穿透后,表面温度仅在30℃~60℃之间,不仅没有明火,甚至连烟雾都没有冒出;三元锂电池则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在针刺试验之外,刀片电池还通过了挤压、炉温、浸水、过充等严苛测试,全面安全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

业内认为,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解决了新能源车的安全痛点,重新定义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标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实际上,刀片电池只是比亚迪“电池家族”中的一员。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电池的能力,电池产品已经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等领域,并形成了从核心矿产资源到核心电芯原材料开发、制造、梯次利用及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在IGBT芯片这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上,比亚迪半导体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IGBT因设计门槛高、制造技术难、投资大,被业内称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珠穆朗玛峰”,中高端IGBT的核心技术此前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比亚迪在车规级IGBT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晶圆测试等多方面工艺均有不少自主研发的技术。在IGBT领域,比亚迪半导体2019、2020连续两年在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器厂商中全球排名第二,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19%,仅次于英飞凌。

得益于IGBT的优异性能,比亚迪在内燃机领域表现不俗。比亚迪发布的DM-i超级混动1.5L自然吸气高效发动机就创造了国内汽油发动机热效率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自主发动机的水平。数据显示,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高达50%。“如果说纯电动车重点解决了增购需要,那么插电混动则有效解决了更多家庭首购和换购需求,对庞大存量燃油车市场,形成了明显替代效应。”王传福在2022年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

打造“下一代电动车摇篮”

“准确来讲,e平台3.0,将是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我们可以用更短的周期,开发更好的纯电动车。”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放言,在不久的将来,基于e平台3.0开发的电动车,将活跃在智能电动出行的各个场景中。

e平台,是比亚迪基于自身优势打造的纯电动车专属技术平台。2018年比亚迪首次公布了完整的e平台解决方案。经过技术和产品的高速发展和迭代,基于e平台3.0打造的电动车,零百加速最快仅需2.9秒,续航里程最大可突破1000公里,“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可行驶150公里。

令业界振奋的是,e平台3.0将继续向全行业开放共享。这相当于为行业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智能电动汽车基础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可以更快速、更方便地开发个性化车型,更专注、更高效地拓展个性化场景服务。目前,奔驰、丰田、滴滴等,都在与比亚迪合作。将来,基于该平台开发的电动车,将活跃在智能电动车出行的各个场景中。

从垂直整合,到平台共享,比亚迪凭借对技术创新的执着与坚守,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力促行业共同成长,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申请专利数稳居行业首位

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专利王。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比亚迪掌握9426项专利,高居榜首,比第二、三名专利数总和还要高,是其他19强平均专利数的7倍。

据了解,比亚迪有11大研究院,技术研发人员4万名,专利申请量3.4万项,专利授权量2.3万项,平均每天申请专利11件、每天授权专利9件,并连续三年专利创新指数第一。比亚迪还是首个获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金奖的企业,已累计获得4个专利金奖。

“对比亚迪而言,技术首先是为战略服务的,其次才是为产品服务,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让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比别人看得更远更深,研发人员是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王传福曾公开表示。

【群英谱】工匠精神撑起制造业脊梁

比亚迪近30载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工匠人的默默深耕,一次次匠心精神的倾心实践。

正如集团副总裁、电池事业群CEO何龙所言:“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是人的成功,企业的竞争最后是人的竞争,只有所有员工都具备了工匠精神,企业才会战无不胜。”

传统工匠: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

“15秒3个电池,太快了!”电池厂车间里,各类机器声不绝于耳,卷绕工曹晓燕手速如飞。

作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事业部的一员,曹晓燕每天要处理近5000个电池芯,20多年来累计卷绕的电池,可铺满长城。同事们因此称她为“长城姐”。这位眼力过人、速度惊人的卷绕工,质检产品的良品率能控制在99.9%以上,几乎超越一台自动化设备。

与曹晓燕一样,在比亚迪各个工作岗位,还活跃着各类“工匠精神标杆”。以这些标杆为榜样,在公司内营造出人人争当工匠的风潮。

“艰苦奋斗”标杆——工程安装工匠张工,在青海零下20多℃的严寒天气,在高原冬天严重缺氧的环境下,顶着寒风在施工现场安装几十公斤重的循环水管,直到手指冻伤……

“精益求精”标杆——焊接岗位工匠林工,在J国拉浆机安装过程中,几十米的机械平台只允许有不大于3毫米的公差,他通过百余次尝试做到了公差在0.2毫米以内。

“刻苦钻研”标杆——叉车工匠苏工,利用叉车撩起地上厚2毫米、直径2厘米的硬币(1角钱)装入饮料瓶中,这项技能他足足练习了3年。

“尽责本职工作”——操作工匠彭工,X-ray无法检测的异常,她用眼睛可以查出产品的病理,并快速解决产线的问题……

新式工匠:拼技术、重研发、搞专利

当下,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加速变革的新战场,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内核。在比亚迪,一群科班出身、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研发经验的“新工匠”脱颖而出。

现任底盘五部产品研发二科科长的徐细亮,进入比亚迪14年,他不只悉心钻研技术、带领团队成长,还致力于推动相关产品设计的规范化、平台化,于2019年被评选为比亚迪首批“银徽工匠”。

期间,徐细亮先后负责包括e6、m6、s6、e6B、e6Y、SA、SC、VB、宋MAX、ST等车型在内的前后雨刮项目,并进行雨刮器的设计规范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系雨刮器产品实现“一个平台通吃”,雨刮传动系统需开模零件数量减少70%以上。

2011年加入比亚迪的邓颉,仅2013年至2017年期间,就申请了4项专利,其中2项专利每年可为工厂节约53万余元,参与的QCC项目也多次荣获公司奖项。

为了弄清楚钎焊炉的内部结构,邓颉身穿防护服走进了炉灰浓重的炉膛中间,在三十多米长的钎焊炉马弗膛内,用手电筒把每一处照亮并仔细查看,对关键结构进行拍照记录,编制出《氮气保护钎焊工艺》讲义。

在比亚迪,千千万万的员工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工匠精神。正是这些传统匠人和掌握了创新科技的新匠人,携手撑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