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电动车的主要补能方式是充电与换电,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用户绿色出行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在电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充电基础设施薄弱,对新能源汽车出行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部分存量小区固定车位建桩改造难,城市公共充电场站冷热不均,充电平台数量多且启停及多渠道支付尚未全面覆盖,部分充电桩运维不及时,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难,市场上慢充桩和快充桩不能通用等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建议,一是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和储放绿色电力转换、交易和调度机制,同时探索单位和园区内部充电设施开展“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三是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车企进行战略层的合作,利用5G+工业互联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融合创新平台,开展跨行业联合创新与技术研发,加速推进充电基础数字化体系建设,助力电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要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也在技术、标准、生态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较低,导致充电速度慢、排队时间长、周转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较难满足广大用户的充电需求,难以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
为了缓解这些困难,进一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雷军认为推进大功率快充发展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也对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推广给予了肯定。
雷军认为,大功率快充发展主要面临顶层规划不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压力大、建设周期长、经济成本高等问题,所以他建议首先要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其次是组建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最后还要加强建设服务保障,最终推动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普及。
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加大建设电动汽车换电体系。他认为,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具备高效补能和降成本两大优势:首先,乘用车换电仅需1-5分钟,与传统充电桩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在购车成本方面,电动车初始购车成本中,动力电池占比40%左右,车电分离模式下,电动车购置价最高可下降一半。此时电池材料也可更方便的纳入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环保效率。
李书福表示,换电模式可持续发展,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共同推进,要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高低压箱变、土地及建设审批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国家市场管理规范体系内,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换电车型相关政策法规,对换电车型公告法规进行优化,建立换电车型专属的公告认证体系,形成车电分离下的车与电池的分开认证,进而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