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名单终于有了新进展。
8月23日,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对外发布,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被国家五部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准为首批示范城市群。在4年示范期间,五部委将对入围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这对于整个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意味着离首批示范城市群名单的正式公布越来越近了,整个行业在最后一个季度势必会迎来一波强势的爆发。而北京作为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牵头城市,备受关注。
北京为进入示范城市群的努力
进入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意味着拿到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门票”,对于当地的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而言,几乎决定了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因而备受业界关注。
北京市能够作为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牵头城市,与其雄厚的氢能产业基础和细致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自2020年9月起,北京市财政局、大兴区政府牵头积极开展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申报工作。北京大兴区联合海淀、昌平等六个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共12个城市(区)组成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申报。
示范城市群可聚焦优势企业,探索经济可行的整车示范推广模式,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链企业做优做强,为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北京市氢能全产业链已基本打通,并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市场应用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在氢能供应产业领域,北京是我国石化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的主要技术方案研制和供给方,电解水制氢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路线成熟;储运环节,气态、固态和液态储运的多数技术瓶颈实现突破,车用气瓶产业化能力较强;加注环节的成套设备供应和建设交付运营能力均已具备;氢能终端应用产业领域,北京的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环节已基本实现自主化,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依赖进口的领域已实现突破,电堆、动力系统全国领先。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政策端和补贴端的强力支持
作为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牵头城市,北京市从政策和补贴两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细则,脚踏实地为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8月16日正式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前,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补贴端,北京市已初步建立起了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覆盖关键技术科技研发、加氢站建设和运营、车辆购置补贴等环节。
在科技研发方面,根据北京市《关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的意见》,财政对燃料电池汽车及车用氢能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给予支持。
在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方面,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关于印发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建设和运营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财政资金在建设环节,对规模以上的加氢站建设予以一次性定额补贴;在运营环节,给予加氢站每千克氢气运营补贴。
在车辆购置补贴方面,北京市市财政局正在研究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政策,确定市级补助标准,重点鼓励引导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建物流、长途运输、远郊客运等场景的应用和批量示范。
北京牵头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成功入围首批示范城市名单,也让另外两个氢能产业基础扎实的城市群看到希望,按照此前多方信源的证实,上海市和广东省进入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基本没有什么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