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圈里面的“互联网会飞”的风口,一度让国人为之欢呼,神马弯道超车,神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经过几年的酝酿,各个自主品牌也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
但是反观,国际品牌只有华晨宝马、沃尔沃以及日产启辰三家,对应着三款车型量产。而且价格都定的死贵死贵。难道是国际品牌自信过头了还是压根就不鸟中国的新能源车市?
是外国品牌技术积累不足吗?显然不是。别以为纯电动车有神马难,你想想一个没有做过汽车的特斯拉都能弄个电动车,那些玩了近百年的传统汽车厂商,会造不出来一个电动车?
事实上,各大集团都有相当丰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积累,以福特为例,主打车型如蒙迪欧,翼虎等,基本都有混动版本,而且这套系统的功力和丰田本田旗鼓相当,虽然是简单的并联结构。
欧洲方面,大众汽车无论豪华车或者平民车,普遍都选择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技术路线,动力总成多为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单电机的并联形式,满电情况下的前一百公里油耗普遍都能做到3L/100km左右。
显然,外国车企在技术储备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在技术储备上都没有问题,怎么就不推出几个新能源量产车呢?
电动车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无非是把自己的鸡腿分给电池供应商一半,像比亚迪这种能够完全自主生产电池厂家还有谁?而混动则依然主要是以内燃机为主,电池供应商仅是配角,因此车企更乐意推广混动车型。
而对于电池来说,发展速度比那个蜗牛快不了多少,至少在未来7到10年内,电池技术不可能得到重大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品牌自然避重就轻,或者说保守起间地坚守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
此外,国内充电设施的建设的缓慢,估计也吓退了不少外资品牌。就连中国政府在充电标准的建立上,也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谁还敢奢望什么呢?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品牌迟迟不退出新能源量产车,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国产的新能源车,估计也是打着旗号赚补贴,赚政策吧。如果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至少还要等上10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