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产汽车与武汉市的电动汽车合作项目停滞不前时,德国政府和汽车企业不失时机的加入了。他们也选择了武汉市,不过,合作对象不是工信部,而是科技部。
7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技部与德国交通部在武汉召开了一场“中德电动汽车技术合作研讨会”,同时,在德国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率领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大众、戴姆勒和宝马汽车,以及德国北威州能源署的官员、专家组成的德国科技代表团在武汉商谈电动汽车技术和标准合作事宜。
中国多个城市正在开展电动汽车示范项目,这为日本、德国的汽车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推销他们的技术和标准。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如何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企业的电动汽车技术,同时又不受制于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德国人来势汹汹
16日的研讨会就中国和德国在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燃料电池技术、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模式、政府鼓励政策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德在推动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合作,共同推进两国电动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科技部以及湖北省、武汉市科技、电力系统官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东风汽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研讨会是科技部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始于2003年年底,最初的合作领域是生物燃料、合成燃料、柴油技术。随着电动汽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项目开始更加关注这个领域。
大众汽车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除了武汉市,德国政府和汽车企业还计划与其他进行电动车示范的城市合作,推广他们的电动车技术和示范运行经验,同时,在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标准方面与中国企业和标准制定机构交流。
相比日产汽车,德国政府、汽车企业与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层级更高、范围更广,但又不事张扬。
3月6日,武汉市与德国北威州能源事务署签订“就电动汽车市场准备和市场引入的示范项目开展经验交流”意向书,内容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供电及储电以及交通与运输方案。5月中旬,科技部部长万钢率中国科技代表团出访德国,考察德国电动汽车运行情况。
6月2日,“中德电动汽车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科技部部长万钢、德国教育与科研部部长安妮特·沙范为“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揭幕,并代表双方签署中德《关于开展电动汽车科学合作的联合声明》,6所德国大学与4所中国大学签署了《中德高校关于电动汽车领域联合研究的备忘录》。
7月15日至18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访问中国时双方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约定双方支持设立“中德替代动力平台”加强电动汽车领域合作。
日产武汉项目“停滞”
德国人的行动在不断加快,而日产汽车与武汉市的合作项目推进并不顺利。3月25日,雷诺-日产联盟和武汉市政府签署最终协议。比起初步协议,最终协议的内容缩水不少,示范运行的日产电动车数量从300台降至25台。
2009年4月10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工信部就在国内推广零排放汽车项目上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与武汉市政府签署了有关电动汽车推广的谅解备忘录,武汉将通过政府采购或电动汽车运营商采购的方式,3年之内购买日产300辆电动汽车在武汉示范运行。
知情人士透露,日产与武汉的合作在几个关键点出现了分歧。
首先是示范运行车辆是由日产汽车免费提供,还是由武汉市政府购买。其次,双方最初签订谅解备忘录的重要前提是日产的电动汽车未来在武汉进行本地化生产。但是,日产汽车最终选择了广州。2009年11月22日,日产汽车、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确定日产电动汽车项目未来将在东风日产广州花都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第三,日产电动汽车至今仍未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此外,在充电站、维修站等的建设资金上,武汉市也与日产出现了分歧。
中国策略:集各家之长
无论是科技部与德国政府和车企的合作,还是工信部与日产的合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都涉及到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标准的合作。比如,日产汽车将为工信部制定电池充电网络建立和维护、促进电动汽车大规模使用的综合规划中就包括充电网络建设和维护标准。
据记者了解,武汉市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面,已经采用了来自德国的部分设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工信部与日产汽车合作之后,科技部与德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对于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有好处的。与不同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技术和标准体系,便于取各家之长。但是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仍会坚持自主的原则,尽管会吸取各方有用的内容,但不会照搬任何一方的标准。
不过,这位人士也表示,由于日产汽车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对象分别是工信部和科技部,因此,这两个部委也需要更多的交流与沟通。